在古都北京的地圖上,以“數(shù)字”加“里”字的地名不少,地鐵6號線十里堡站就是其中一例。堡字也寫作“鋪”,意為驛站,因距朝陽門十里遠而得名。舊時朝陽門有“糧門”之稱,專走糧車。南方的糧食經(jīng)京杭運河水運到通縣后再裝車過朝陽門進京,十里堡是必經(jīng)之地。久而久之,這里形成了一條長達40里的石板路加土路,它隨元大都誕生而誕生,經(jīng)歷了元、明、清、民國以及解放后的新中國時期。早先這條路沒有路名,沿途只有八里莊、慈云寺等幾個地名,上世紀(jì)50年代,北京市政府拓寬修整此路并定名為“朝陽路”,屈指算下來這條路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了,可謂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
說到朝陽路的十里堡,繞不過北京紡織工業(yè)的光輝歷史。1953年至1957年,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期間在十里堡一帶興建大型紡織工業(yè)區(qū),國棉一、二、三廠及印染廠相繼投產(chǎn),這四家工廠是當(dāng)時的創(chuàng)匯大戶,也是那個時代國民經(jīng)濟的旗幟。為了解決十萬紡織職工上下班交通問題,1960年朝陽路上開通了由城里沙灘站至十里堡站的12路無軌電車,即現(xiàn)在的112路無軌電車前身,1976年5月改為112路。1987年10月,112路無軌電車由十里堡向東延長至康家溝,全程約10公里。(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