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領絲路經濟帶
從9月3日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了他今年第三次出訪。他首先訪問土庫曼斯坦,接著去俄羅斯圣彼得堡參加G20峰會,之后訪問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并出席在比什凱克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習主席此次出訪以中亞國家為主,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地區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豐碩成果,其中習主席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設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注意。
9月7日上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關于中國和中亞地區國家關系的重要演講。習主席提出:中國和中亞地區國家要發揮務實合作、持續增長的優勢,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這個利益共同體,習主席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除包括中國和中亞五國外,還可包括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國,遠景能發展成一個人口超過30億的經濟帶。該經濟帶東部出口在中國沿海港口,西部出口可到黑海、甚至是波羅的海的港口。幾十年之后世界上將會出現一個橫貫亞歐大陸的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出現將改變世界經濟版圖。傳統的世界經濟中心為美國、西歐、日本。進入21世紀后,三大舊有中心困難重重、增長乏力。而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近年來發達國家揮起貿易保護大棒,執行利己政策,增加、加劇和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困難、矛盾。在這一形勢下,如何突破傳統的世界經濟格局成為一大議題。習主席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此之外開創新經濟增長帶,具有劃時代開拓意義,其未來發展前景將改變現有世界經濟版圖。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正確、前景光明。從中國和中亞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分析,向東的亞洲太平洋方向,經濟合作前景非常復雜。自2010年美國調整全球戰略重點之后,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受到嚴重政治干擾。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前景不明,中國和東盟自貿區也有個別國家在制造困難,美國主導的太平洋經濟合作計劃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在這一形勢下,戰略性建設西部方向國家的經濟帶恰逢其時。古絲綢之路經過的西部國家地域廣闊、資源豐富、輻射面廣,和中國有歷史友好基礎。該地區國家處于經濟起飛階段,后發優勢明顯。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階段,既需要進口能源資源又需要出口市場。因此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互補性、互利性強。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說得好:哈薩克斯坦愿意搭上中國經濟快車,中國好,哈薩克斯坦就好。
“絲綢之路經濟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具有極大的現實價值。習主席提出的這一設想有著堅實基礎,有利于中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福祉,受到受訪各國政府廣泛支持。習主席此次出訪,在以“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合作重點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在訪問土庫曼斯坦時,他不僅為兩國建成的第二條輸氣管道剪彩,兩國政府還達成再增加輸華650萬噸天然氣合同。為此土方計劃增建第4條輸氣管道。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中哈簽定中方以50億美元購買哈方卡沙甘油氣田8.3%股份的合同。中哈商定兩國間貿易以本幣結算、到2015年將貿易額從2012年的200多億美元提升到400億美元。在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時,雙方達成在2017年將貿易額提升到50億美元水平。在訪問吉爾吉斯斯坦時,中方承諾將向該國投資30億美元。
習主席此訪加強了與中亞各國政治互信,深化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文化教育上合作增多,中國在撒馬爾罕設立孔子學院;在未來10年向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邀請1萬名孔子學院師生赴華研修等;在G20峰會上習主席會見眾多國家元首,闡述中國外交政策看法;在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上,中國推動該組織繼續向前發展。
《浙江日報》2013年9月16日
張歷歷(作者系外交學院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