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
2006年12月16日 15:46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報北京12月15日電 今天,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大運河等35項入選。
我國是《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按公約要求締約國要履行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的義務。1996年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本次重設《預備名單》正是為了履行上述義務。
另一方面,國際上有關世界遺產申報和審定規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內對遺產的認識也有了新的發展,對線性文化遺產、工業遺產及文化景觀的保護日益被強調,這三大類遺產也首次出現在重設的《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其中線性遺產有:大運河、絲綢之路中國段和坎兒井,工業遺產有: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中國古瓷窯址和古銅礦遺址,文化景觀有杭州西湖·龍井茶園和哈尼梯田。
此外,《凱恩斯—蘇州決議》之后,一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限額制促使我國需要對一些申報項目進行整合。比如此次《預備名單》中的“晉商大院”項目,就是由山西省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和太谷縣的曹家大院捆綁而成的;又如“明清城墻”項目,是由遼寧省興城城墻、江蘇省南京城墻、陜西省西安城墻捆綁申報的。
國家文物局負責人強調,《預備名單》實行動態管理,意味著對于保護管理狀況良好,申報條件成熟的項目,國家文物局會定期、不定期的吸納到《預備名單》中來;對于已經列入《預備名單》的項目,如果其保護管理狀況存在嚴重問題,威脅到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則隨時可能從《預備名單》中刪除。
據悉,《預備名單》中的廣東開平碉樓及村落已于今年2月向聯合國教文組織正式申報,并已經過專家考察,明年6月在新西蘭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將確定其是否能夠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明年2月,《預備名單》中的下一個項目將正式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申遺”程序,并將在2008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接受最終審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