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古跡遺址日 考古專家帶市民重走“川渝古道”
4月18日是第35屆國際古跡遺址日。圍繞“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活動主題,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牽頭組織我市部分市民、大學生,走進九龍坡區走馬鎮,開展“成渝古道遺址”公眾考古活動。
2017年國際古跡遺址日走進川渝古道
“我國自1993年加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以來,非常重視古跡遺址日的紀念活動。”重慶市政協學習及文史委副主任、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助理林必忠表示,古跡遺址日設立的主要是給予公眾參觀古跡遺址的機會。此次我們聯動九龍坡區文管所,組織大學生和市民走進走馬鎮, 實地參觀“成渝古驛道”遺址和“慈云寺遺址”,讓他們對重慶本地歷史有更直觀和深刻的認識,提高大家對世界遺產多樣性、不可再生性的認識,從而激發對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
航拍成渝古驛道
川渝古道成渝古驛道遺址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慈云村7社,驛道始筑于宋代,明清時期興盛,清末達到極盛,民國后由于區位原因驛道日漸衰落。驛道東起重慶浮圖關,經走馬、永川、榮昌、隆昌、內江、簡州、龍泉驛到成都,是古代巴蜀兩地唯一的陸路交通,現殘存約1000米全部位于走馬境內。
這段古驛道全部是石板路,由長約1.95米、寬0.4米的青石板鋪成,石板上密布著深深淺淺的小洞和四四方方的坑。“這些洞和坑其實就是騾馬和人踩出的腳印!”林必忠介紹,馬都可以在大石頭上踏出十來厘米的痕跡,還密密麻麻的,可想而知,有多少馬從這里走過,踩了不知道多少次,可以想象出當時這段古驛道的熱鬧與繁盛。
行走在古道不遠處,路邊豎立著三塊古碑刻,當地人稱“三道碑”。 該碑始建于清道光28年(1848年),由三塊長方形制石碑橫向排列而成,三碑均坐西向東,最左邊的碑高3.3米寬1.25米,厚0.2米碑額飾卷草龍紋,是為表彰曹正貴之妻蒲氏生前貞節孝服而由光緒皇帝親頒圣旨嘉獎,中間的一塊碑高1.75米,寬0.84米,厚0.15米,是后人為紀念某正堂而立的功德碑,最右邊的碑高3米寬1.12米,厚0.2米,碑面行書陰刻“嚴正寬平”是走馬場紳士17人為歌頌當地縣官政績而立的德政碑。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公路邊都有廣告,其實在古代也一樣,這些碑刻立在路邊,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的看到知道。”九龍坡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古代碑刻主要是為了將一個人的事跡、一生的大致內容或者需要歌功頌德的內容記錄下來,讓大家知曉。現在這些題刻具有較高的書法欣賞價值,同時,它見證了川東古道的興衰,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從金銀坡的三道碑繼續向上行走數百米,到達老關口處,崖壁上有一塊長約50米的巴縣西界界碑,該題刻開鑿于清道光二十八年,現有題刻2龕,一塊題龕為長方形制,行書陰刻“巴縣西界”四字,長3.3米,寬1.3米。
在相距4.9米處,還有一石刻,題刻“險設天成”四字,石刻長2.3米,寬1米。 兩龕題刻均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為明清之際壁山與巴縣關口分界處。
“作為文物保護的后備人員,可以和考古所的工作人員一起感受遺址現場,不僅了解了很多知識,也為我們以后做這種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給了一些很新的思路。”來自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的研究生張欣參與了活動,她表示現場考古積累了一些經驗,希望畢業后投身考古事業,能夠真正跟著考古人員共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當日,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還組織大家前往走馬鎮慈云村西的山林中,探訪了重慶地區目前已知的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廟基址——慈云寺遺址,了解該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的相關情況。至此,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2017年公眾考古系列活動拉開序幕,后續還將組織市民、大學生一起走進考古工地等活動,喚起全社會保護遺產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