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國
“中國古道保護獎”
候選名單
陳安國(浙江)
--------------------------------------------------------------------------------------------------------------------------------------------
鄞州區橫溪鎮的亭溪嶺古道,全長1.6公里。曾經,這條古道上布滿了大大小小200多個坑洞。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一個叫陳安國的老人,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一直默默地義務修補著這里的坑洞。在這條古道上來來往往走了多少趟,他已記不清了。
一條悠悠古道,一位六旬老人,一段默默的時光,就這么演繹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如今,故事還在繼續……老人說,他會一直修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修不動了。
這是一條用鵝卵石和小石塊鋪就的古道,也是寧波最為“繁忙”的健身古道之一。據說,周末人多的時候,這里仿佛中山西路一般擁擠。
沿著崎嶇的古道往上走。走幾步就會看到,一些地方泥土的顏色,與周邊略有不同。陳安國說:“這些都是以前修的。”
陳安國修路的工具很簡單:一個小榔頭、一把小鋤頭,還有一個用油壺剪成的畚箕。
他埋頭在路邊的竹林里挑石頭:“得選一面平整的,平整的一面朝上,才不會硌到腳。”伸出手時,記者才發現,他的手指粗糙得像樹根,布滿了老繭。
陳安國是橫溪鎮楊山村人。早年,楊山村的村民陸陸續續都搬了出來。陳安國就在金溪村租了一間老房子。
金溪村離古道不算遠,騎自行車15分鐘。一個禮拜中,平均有四五天時間,陳安國會“泡”在古道上。
其實,修路也是個技術活。陳安國把幾塊石頭放在坑洞里比劃,然后敲掉多余的邊邊角角。“用泥土抹平時,不能留一絲縫隙。不然這石頭就像松了的牙齒容易掉下來一般,很快又會出現坑洞。”
陳安國記得,當初一個直徑差不多20厘米的坑洞,足足花了他8個多小時才完工。
古道上,來來往往很多人。經常有人駐足,熟練地跟他打著招呼:“陳師傅,又來了啊!”離開時,又飄下了一句話:“真是個好人啊!”
也有人心疼他:“都60多歲的人了,可別累壞了身子骨。”陳安國笑著說:“不累,不累。”
采訪那天,溫度有些低,山上的氣溫更是接近零攝氏度。風吹到臉上,冷得刺骨。陳安國卻說:“一修路,就不會覺得冷了。”而唯一困擾他的,就是有些路段比較陡,“有時蹲久了,腿就抽筋,鉆心地疼。”
舊的坑洞補好了,新的又會冒出來。這修古道的活兒似乎沒有盡頭。
陳安國倒也不急,“我會一直修到我修不動的那一天。大伙走平穩了,我也安心。就算是為社會做點小貢獻。”